大模型-MoA方法尝试
Together是想通过多个臭皮匠来顶一个诸葛亮,但是达到的效果是多个臭皮匠顶不了诸葛亮,只能达到多个臭皮匠中最强的那个臭皮匠的能力,再多的臭皮匠得出的结论99%也是臭皮匠的结论,只不过是5条臭皮匠的结论变成了10条。在大模型中,最重要的还是模型本身,其次是提示词,再次才是工程化,想通过工程化来提高模型回复的能力,这条路走的注定比前面两条路要更难。
Together是想通过多个臭皮匠来顶一个诸葛亮,但是达到的效果是多个臭皮匠顶不了诸葛亮,只能达到多个臭皮匠中最强的那个臭皮匠的能力,再多的臭皮匠得出的结论99%也是臭皮匠的结论,只不过是5条臭皮匠的结论变成了10条。在大模型中,最重要的还是模型本身,其次是提示词,再次才是工程化,想通过工程化来提高模型回复的能力,这条路走的注定比前面两条路要更难。
我需要实现的逻辑是模拟一个滑动窗口,某个key根据业务需要30秒过期,如果有人获取了这个值,则从获取的时间开始进行延期30s,相当于滑动了一次过期窗口。在Redis中,具体的实现是检查哈希表(hash)中的键(key)和字段(field)是否存在。如果存在,就重新设置该键的过期时间,并返回对应的值。 阅读更多…
运气的面积这个观念与近些年流行的Build In Public、Learn In Public似乎形成了呼应,同时Build In Public成功的案例之多也应证了运气的面积这个概念。
现在国外都流行Build In Public或者Learn In Public,我觉得挺好的,能够强迫自己在写东西的时候更加的深入,不会像以前那样浅尝辄止,所以我也决定开这个坑,从现在开始把自己的每个收获或者每个做的东西都发到这个分类里。
20斤了,已经到了2019年的体重,离计划的理想体重还差30斤,不过肯定是没有第一季度这么快的了,第二季度保持好第一季度的成果,然后再健身加量,应该能在第二年完成我的腹肌大业! 最近在看《SQL反模式》,发现里面写的很多东西和我自己对数据库设计模式的理解很像,准备结合一下自己日常积累的理解,制作一个 阅读更多…